一家轉制物業公司上演了年營收過億元的傳奇
2024-08-16 21:58
張金秀,1962年1月生,中共黨員,上海新長寧集團仙霞物業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、董事長。在做好物業本職服務基礎上,她依托集團資源及豐富經驗,籌建“慧生活”服務平臺,將目標移至旺盛的社區業主市場,實現物業及延伸生活服務的O2O服務模式,創造了企業新的盈利點和業務發展模式。
她先后獲得市三八紅旗手、市五一巾幗獎、市勞動模范、中國物業管理行業楷模、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。今年,她被推薦為“上海市優秀黨務工作者”。
物業公司,實在是個不討好的角色。
在用人成本漸漲的當下,它不但要管小區的保潔保安保修保綠,還得配合居委會、業委會管好群租、違搭、停車、破墻開店,擔起居民的種種“奇葩”需求……關鍵還得“乞繳”漲一漲居民就跳三跳的物業費。
外人眼中的苦差事,張金秀卻樂在其中———執掌仙霞物業13年,公司從最初的“基本持平”,到如今托管服務面積增長5倍,年營收過億元;員工數超過1000人,其中絕大多數是死心塌地干了十多年的“老忠勇”;全市物業服務行業技能比拼中,前十中有好幾人打著仙霞旗號;仙霞的手臂也伸得夠長,把社區服務也納入物業服務中,已開設家政服務、家電維修、房屋租售、為老服務、裝修等十多項便民服務。
這些成績,對于一家由區房管所轉制而來的“老土”物業,無異于神話。
當外界紛紛用好奇的眼光上下打探著張金秀,企圖拆解出成功基因時,年過五旬的張金秀卻不緊不慢,拋出一句當年外婆說過的話:人生在世,量大福大。
這句聽似玄乎的“雞湯箴言”,卻被張金秀譽為護身法寶、成功秘籍。
幼年時回響于耳畔的叮嚀,經過歲月的磨礪,其內核日漸清晰,張金秀這樣作注解:一個人的心胸和氣度,決定了其待人接物、處理問題的視野和角度,“一個大格局的人,成功是早晚的事”。
與絕大多數物業公司一樣,仙霞物業也曾面臨著幾大瓶頸:缺錢少盤,技能不高,地位尷尬。
張金秀正是以其大格局、大視野,摸準了關節點,來了“三大戰役”,破解困境。
第一仗,搶標江浙,殺回上海。
剛接手仙霞物業,公司主要托管一些售后公房,低廉的物業費僅夠發工資、維持運行。張金秀振臂一呼:“走出去,到成本相對較低的江浙兩省搶標,打品牌。”她率隊到揚州、鎮江、泰州等接下多個高檔樓盤物業管理權,以此打出品牌。再回上海,仙霞物業已不再是原來的仙霞,有錢、有名號、有實力,有了在本地市場拼搶的資本。
第二仗,培育實力,留住“忠勇”。
對物業來說,看家本領就是維修技能,這是硬本事。
張金秀剛上任,就成立了員工培訓中心。“我們這里沒有水電工、泥瓦工之分,必須十項全能。”很多外來務工者剛進公司時什么都不會干,經過培訓逐漸拿到了中級、高級技工證書,其中還有兩人獲評“上海市農民工先進個人”。
物業行業人員流動比較大,但張金秀手下的流動率卻出奇地低。一些員工在遭遇家庭變故、落戶困難、子女就學等困境時,張金秀毫不猶豫出手“搞定”,就此換來了一個個“死心塌地”。員工的原話:“跟著這樣的領導有盼頭、靠得住。”
第三仗,趕在“馬云”之前。
這兩年火爆的“雙11”,讓張金秀咀嚼出了一個契機:“‘馬云’們早晚會進軍社區服務市場,這方面我們有優勢,要趕在他們之前。”她率先將公司業務拓展為各類社區和家庭服務,建起“慧生活”服務平臺,整合各方資源為居民提供房屋租售、母嬰護理、家政服務、預訂生鮮等服務。
“物業應該從修修補補的境地中解脫出來,打開視野,轉型為生活服務的供應商,以延伸服務、增值服務來補充傳統收費。”張金秀說,仙霞不糾纏于物業費,在乎的是與居民的近距離。基于此前過硬的服務,“慧生活”已成功在居民中“圈粉”,老百姓這樣點評:同樣開一把鎖,物業叫來的我們放心。
上一頁:
下一頁: